乐山是全省传统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

一、资源禀赋

(一)矿产资源。乐山已探明矿产资源34种,其中岩盐资源总量115亿吨,盐卤净储量80亿立方米,是全国岩盐主产地之一;磷矿预测储量24.7亿吨,探明储量8.03亿吨,居全国八大磷矿第4位;硅石矿储量1415.7万吨,占全省48%;石膏储量1.7亿吨,占全省40%以上;粘土、砂岩储量10亿吨以上;钾长石储量3886万吨;石灰岩矿探明储量10.59亿吨、远景资源储量约100亿吨。

(二)能源资源。乐山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中、小河流有50多条,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市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800万千瓦,可开发量约750万千瓦;市境内保有煤炭资源量约2.85亿吨;天然气已查明储量50亿立方米、远景资源量300亿-500亿立方米。

(三)要素条件。全市有水电站346座,总装机631万千瓦时、年发电量约265亿千瓦时,其中:省调电站20户、装机506万千瓦。输送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天然气已建成彭山-乐山、仁寿-乐山2条长输管线,现正在建设威远-乐山输气管道工程,年输送天然气21.9亿立方米。境内有10个铁路货站,岷江航电犍为枢纽已正式通航,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龙溪口、老木孔、东风岩三个航电梯级电站正加快建设,乐山军民两用机场现已开工建设。2022年,全市工业用电264.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用电量居全省第二;工业用气13.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7.1%铁路运输1758.25万吨同比增长9.7

二、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乐山工业经历了抗战内迁、三线搬迁、改革变迁和转型升级四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完成了工业化前期到中期的跃进。

(一)抗战内迁。1931年,市境内有工业企业27户、职工750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内迁和新建嘉乐造纸厂、岷江电厂等20余户企业,工业企业上升至48户,主要涉及化工、电力、水泥、机械、毛纺织等行业,在乐山城区至五通桥岷江沿岸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就诞生在永利川厂(现东风电机厂内)。

(二)三线搬迁。60年代至70年代,乐山工业发展迎来了三线建设重大机遇,先后有20多家内迁企业和200多个厂矿、科研及设计单位布局乐山,先后建成乐山造纸厂、夹江水工机械厂等24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三线建设项目重点沿成昆铁路和岷江五通桥至上游青神延伸布建,逐步形成全市工业两大经济带——成昆铁路沿线工业带和岷江沿岸工业带,形成了以电力、工业原料和国防科研为特点的乐山工业基础构架。

(三)改革变迁。1986年全市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于2004年结束,全市完成企业改革1966户,其中市属国有企业113户,县(市、区)国有企业1853户,企业转制率达100%。企业改革开放、体制改革均走在全省前列。1997年乐山行政区划调整,市辖11个县(市、区),工业企业共1479户,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13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的6.03%,是全省6个重点工业地区之一。

(四)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乐山坚持建总部、育龙头、强集群、提品质四条路径,围绕建设产业强市的目标,坚持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8.6%以上。工业占GDP比重3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保持50%以上。

三、发展现状

(一)体量规模。工业始终居全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拥有34个工业门类,占全国41个工业门类的82.9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294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834.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233.9亿元,实现利润528.7亿元;工业贡献了全市64.6的税收32%就业岗位。

(二)主导产业。现已形成晶硅光伏、核技术应用、新型建材、绿色化工、食品饮料五大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实现产值1787亿元、增长25.8%。其中,晶硅光伏产业纳入全省首批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绿色硅谷”称号,年内将形成36万吨硅料、67GW拉棒切方、38GW切片产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落地“链主”级项目4个,基本形成“堆、源、素、药”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国内品种最齐全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新型建材已具备200万吨含钒抗震钢材、60万吨不锈钢板坯、23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5亿平方米陶瓷生产能力。精细化工已具备110万吨纯碱、81万吨烧碱、4.5万吨黄磷、20万吨草甘膦、15万吨双甘膦生产能力。食品饮料已具备300万头生猪加工、150万吨饮用天然水、20万吨啤酒、15万吨茶叶生产能力。

(三)园区建设。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63.85平方公里,入驻规上企业357户,占总数的53.5。工业集中度78%,已建成600亿园区1个、500亿园区1个,300亿园区1个、200亿园区3个。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经开区6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312.2亿元、税收58.4亿元。

(四)市场主体。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500余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03户、居全省第9位;省级重点培育企业162户,户数居全省第7位;主板上市企业6户,新三板挂牌企业4户;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四川和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Baidu
map